“以科学家精神谈专业规划”主题宣讲会
发布时间: 2025-04-28 浏览次数: 24


2025417,理学院在一教B205成功举办以科学家精神谈专业规划”主题宣讲会。本次活动特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刘风光博士担任主讲人,吸引了近百名师生参与。

刘风光博士以“借鉴科学家精神浅谈未来规划”为主题,从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切入,结合量子力学中“叠加态”的隐喻,生动阐释了人生选择的无限可能性。他通过展示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的画像,系统解读了科学家精神的六大内涵:胸怀祖国的使命感、勇攀高峰的创新力、严谨治学的求真态度、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集智理念,甘为人梯的传承意识。

刘博士以自身成长轨迹为案例,分享了从河南周口农村到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求学经历,幽默而深刻地揭示了科研工作者需兼具“高大上”的理想追求与“接地气”的实践精神。

 在专业规划建议环节,刘博士提出三大核心观点:

对标先进,找准目标:他强调,专业成长需要 “对标业内优秀人士”,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职业规划,都应关注领域内的顶尖学者或行业标杆,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以此作为前进的动力和参照。以杨振宁、李政道1957年斩获诺奖的突破为例,强调“扬长避短”的战略价值,建议学生结合光电信息等交叉学科特性,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领域锚定方向。

科学奋斗,拒绝内耗:刘博士引用“711院士”薛其坤七年攻博、屠呦呦数十年钻研青蒿素的事迹,指出“踏实勤奋”不等于低效苦熬,提醒学生避免“没苦硬吃”的形式化努力。同时,他也提醒,有苦不吃”同样不可取。面对关键难题(如实验瓶颈、理论突破),必须迎难而上,而非因畏惧困难而绕道。他以自身研究经历为例,指出许多重大发现往往诞生于“啃硬骨头”的过程中。

长期主义,破局成长通过卡里科坐冷板凳40年终获诺奖、张益唐58岁破解数学难题的案例,诠释“人生马拉松”的真谛,鼓励师生以“撞南墙也不回头”的韧劲应对挑战。

刘博士特别指出,专业规划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建议学生每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和规划调整,既要保持目标的稳定性,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宣讲会设置了互动环节,学生们就“如何平衡科研与职业规划”“薄膜材料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等问题踊跃提问,刘博士结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一一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活动通过科学家真实故事的立体呈现,使师生深刻体会到“追求真理”与“服务国家”的统一性。参会学生纷纷表示,讲座既拓宽了学术视野,更启发了对科研初心与职业价值的深层思考。

/图:陈立富、学生会